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國民年金VS勞保老年給付 超詳細版

轉載於: 現代保險雜誌~你也可以是勞農健保專家系列

國民年金將於今(97)年101日實施,已符合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被保險人,到底要繼續參加勞保?還是先領勞保老年給付,再加入國保?怎麼做最好?

從職業工會參加勞保的美娟,年紀輕輕就踏入社會,雖然才53歲,但勞保年資已有25年,早已符合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資格。

美娟從報紙得知,國民年金將於今(97)年10月開辦,日前在朋友聚會中,朋友建議她早點退休,先申請勞保老年給付,再加入國民年金保險,等到65歲時,每月還有國民年金可領,領到身故為止。

朋友幫美娟打的「如意算盤」對嗎?美娟怎麼做最好呢?

老人化社會來臨,規劃退休經濟生活已是每位國人無法逃避的問題,撇開商業保險不談,單從社會保險來看,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全國年滿25歲,未滿65歲的人口中,沒有任何社會保險(即軍、公教及勞工保險)保障的人口就有350多萬人,包括家庭主婦、農民及短期未就業者。

為了確保這群未能在相關社會保險獲得適足保障的民眾,在老年或發生身心障礙時的基本經濟安全,政府已通過立法,將自今(97)年101日正式實施「國民年金保險(以下簡稱國保)」,而這也是繼勞、農、健保之後,國內另一項重大的社會保險制度。

哪些人是國民年金的納保對象?

至於甚麼樣的民眾才能參加國民年金呢?根據國民年金法規定,未滿65歲具有下列條件的國民,都是國保的強制加保對象:

1.年滿25歲且未領取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

2.開辦前除勞保老年給付外,未領取其他社會保險老年給付;或開辦後15年內領取勞保老年給付的年資未滿15年,且未領取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

3.開辦時年滿15歲未滿65歲的農保被保險人,並自農保退保。

從上述規定可看出,軍公教保險的被保險人,不論領過養老給付與否都不能再參加國保,但勞保被保險人則例外,只要在國保開辦前請領勞保老年給付,或開辦後請領老年給付的年資不到15年時,都還可再參加國保。根據勞委會統計,截至目前為止,在870多萬勞保被保險人中,就有166萬多人已經符合請領老年給付的資格,也就是說,目前每5個勞保被保險人中,就有1人可以提出老年給付申請,只是有人想繼續工作等退休時再提出申請,也有人面臨像美娟這樣的困惑:究竟是要先申請勞保老年給付,之後再參加國保?還是要繼續參加勞保,何者比較有利?

A方案先領勞保老年給付,再加入國保

◎勞保部分:馬上可領到1536,500元老年給付

●美娟勞保月投保薪資:43,900

●勞保投保年資:25

●勞保老年給付標準:35個月(勞保年資未滿15年者,1年發給1個月,超過15年者,自第16年起每滿1年發給2個月)

●勞保老年給付金額:1536,500元(43,900元×35個月=1,536,500元)

國保部分:12年後每月可領4,348元年金,若領20年總計為1043,520 53歲的美娟如果在今年10月加入國保,因為法令規定65歲才能開始領取年金,因此美娟到65歲時已有12年年資,依國民年金給付標準,美娟每月可領 4,348元(詳表1),假設12年後我國65歲女性平均餘命約20年,若不考慮投保金額隨物價調整的因素,那麼20年內美娟可領取國民年金總額為1043,520元。

B方案 繼續參加勞保 累積更多老年給付

◎勞保部分:加保滿30年再申請,多領439,000元老年給付

假設美娟選擇繼續參加勞保,因為美娟的勞保年資已達25年,現在每多加保1年就可多領2個月老年給付,但勞保老年給付最高為45個月(指保到60歲的情況),只要加保年資達30年就可領45個月,因此,現年53歲的美娟,只要再加保5年,也就是58歲時,老年給付就不會再增加,若不考慮投保薪資調整的因素,那麼5年後美娟可領到1975,500元(43,900元×45個月=1,975,500元)老年給付,比今年就提出申請可多領10個月、43 9,000元。只是,美娟每個月還要繼續繳交勞保保費。

◎國保部分:由於美娟選擇繼續參加勞保,依國民年金保險法規定,國保開辦後再加入者,勞保年資必須短於15年,以美娟目前已滿25年資來看,如果今年10月前沒退出勞保加入國保,之後就不能再參加國保。

A案或B 應衡量自身需求

美娟到底要先領勞保老年給付「入袋為安」,再加入國保?或是繼續參加勞保?(詳圖1)從上述分析,可看出若要參加國民年金,則必須在今年10月前退出勞保,依美娟25年年資可領153萬多元老年給付,接著每月繳交674元國民年金保費,等到65歲後每月可領4,348元國民年金,領到死亡。

如果不參加國保選擇繼續保勞保的話,則目前每多加保1年就可多領2個月老年給付,再5年後即美娟58歲時,就可領到勞保最高45個月的老年給付1975,500元,不過每月仍繼續支出1,448元勞保保費。

到底該如何選擇,最符合自己的需求,建議被保險人應評估各方面的條件與狀況,再做決定。

1)國民年金金額與保費如何計算?

年金金額

=月投保金額×0.65%×投保年資+3,000

17,280元×0.65%×12年+3,000

4,348

◎月投保金額:第1年以勞保投保薪資分級表第一級17,280元訂定,第2年開始會依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保險費

=月投保金額×保險費率×自負比例

17,280元×6.5%×60

674

◎保險費率:第1年為6.5%,每2年調高0.5

◎自負比例:除低收入外,被保險人自付6成,政府補助4

(圖1 AB兩種方案的內容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年過四十,世界還沒開始聽我的,身體已經開始不聽我的

這是我的老師傳送給我的一篇文章,看完之後竟讓我又說不出話來~~~
不知道正確出處,如有侵犯到作者,請來信告知,謝謝!

工作要盡責,但過於盡責只不過是美麗的謊言,謊言的背後,是權力的享受,享受過後,你剩何幾?

年過四十,世界還沒開始聽我的,身體已經開始不聽我的

前幾年底,
四十八歲的和信集團少東辜啟允膽管腫瘤英年早逝。

隔年元月十九日,
統一證券總經理高樹煌參加公司南部尾牙宴時,上台跳舞之後回到座位上,趴到桌上後就不曾再起來,五十三歲的他因心肌梗塞撒手人間。而他在一個月前才做健康檢查,健檢結果是一切正常!

農曆過年後,當多數人還沉浸在新春的氣氛中,交通大學卻傳出
教務長沈文仁電信工程系教授張柏榮機械工程系副教授金甘平等三位教授,先後在半個月內因癌症或不明原因猝死的消息。他們都正值壯年,卻來不及享受工作的成果,驟然離開人間。

是「誰」殺了這群站在事業顛峰的台灣菁英?潛藏在心臟病、癌症…… 背後的真正「殺手」是誰?

八成的疾病與壓力有關
對工作放不下心、枉顧健康 企業老闆和主管成了高危險群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前中視新聞主播
馬雨沛漫步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她背後就是著名的胡佛塔與鐘樓,這時的她無比快樂,因為她如願成為這知名學府東亞研究所學生,而且三個月後,要與男友在史丹佛校園古老教堂中成婚。但是,就在男友飛回台北兩天後,醫生卻發現她的胸部有 ○ .六公分的癌細胞。這不到一公分的細胞,突如其來,改變馬雨沛的人生。同時,竟讓她在之後的十個月內,開了七次刀,做了四個月的化學治療,也中斷她的讀書計畫 ……,這年,她才三十二歲,一個捨不得休假、因為怕工作表現而輸給別人的主播

「 每個人都會被生命『抽考』到,相較之下,我只是比較早被抽考的人 。 」去年七月,剛動過心臟血管繞道手術的
ING安泰人壽投資部資深副總經理蔣國樑用完美主義的高標準,努力工作,四十七歲的他沒想到,心臟裡的血管早已阻塞成像香腸般一節一節的。

前台北市議員李新是典型的工作狂,在他的人生順位中,健康總是排在最後。過去他每天工作時間經常長達十七、八小時,選舉期間,一天甚至只睡兩小時。直到前年十一月象神颱風來襲,他到選區處理淹水事情,在水裡泡了四小時,導致椎間盤突出(椎間盤介於脊椎的骨頭與骨頭之間),住了十七天醫院,才感觸到:「 空有一身本事,但沒有健康,什麼事都不能做 。 」椎間盤突出若是嚴重,可能會讓人臥床困難,甚至下肢無力或萎縮

一位時常往來於兩岸、因工作時常廢寢忘食的企業家第二代,日前罹患骨癌而進行化學治療。該公司高階主管形容老闆以前的作息,不由得嘆息:「真的很可憐!他飛到大陸,才下飛機,就被接到公司開會,常常一開就到半夜,第二天一早,又趕到大陸其它分公司去視察。」生病期間,他還是天天電話遙控公司的狀況,他太太有感而發:公司就像他的另一個小孩,永遠放不下心。

放不下、工作狂、忽視身體,這些特質跟現代職場無所不在的壓力充分結合,成了一個隨時會竄出來的可怕隱形敵人。尤其企業界老闆和高階主管,長期在高壓狀態下,更成了高危險群。他們行走在事業與死神拉扯的峽谷,生命正如一句廣告詞:「 年過四十,世界還沒開始聽我的,身體已經開始不聽我的。 」

癌症、氣喘、腸胃潰瘍都與壓力有關
白文正吃兒茶素治療十三年的痛風 王令麟睡了十年水晶床預防生病

前年底,獲知罹患血癌的
華新麗華總稽核唐基明接受化學治療的過程,全身發抖,甚至昏死過去。她體內的白血球數目從正常的四千至一萬,一度驟降至只有七顆可用的白血球。她懊悔自己沒有來得及在死神逼迫她之前,先做預防,竟讓壓力嚴重威脅到她的生存權。

安法診所院長王桂良說,
大約有八成的病人,所罹患的疾病與壓力有關。《壓力管理》一書作者傑洛( Jerrold S. Greenbery)列舉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包括癌症、高血壓、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氣喘、腸胃潰瘍、頭痛等。其中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也是一九九 ○ 年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

簡單的說,
潛藏在這些病症背後的真正「殺手」叫做「壓力」。你看不到它,但它會漸進的減少人體內的T淋巴細胞,免疫力會降低,最後揮出致命的一擊。它冷不防的出拳後,有人還有爬起來的機會;有人就此一蹶不振,就像高樹煌與交大的三位教授。

為了解決壓力和疾病問題,企業界人士各有「秘方」,例如,前中華開發總經理胡定吾和中國信託商銀總經理辜仲諒投資成立
安法抗老診所;看好抗老市場,冠德建設董事長馬玉山也在去年成立善能泉抗衰老預防醫學中心,馬玉山也成為善能泉的當然會員;另外,像寶來證券董事長白文正吃兒茶素治療困擾他十三年的痛風;中華民國商業總會理事長王令麟則是睡了十年價值新台幣十五萬元的水晶床預防生病(在床上舖滿鵝卵石狀的水晶,水晶上再舖上床墊),最近企業界更風行起「洗血」(以血漿析離術,分離血漿中的不良物質)健康術。

別忽視心中想休息的聲音
當工作量增加,就必須增加休閒 用腦越多,運動也要越多

法寶雖然人人都有,但生活方式和態度,恐怕才是避免壓力上身傷害自己的關鍵。王桂良有感而發指出,和歐美國家的人比起來,台灣多數人生活中只有工作,不懂得休閒,不知道如何讓自己放鬆一下。「美國總統可以到大衛營,一口氣休兩個星期的假,但是,我們的總統不會做這種休閒。」台灣的政治人物也很少笑。

抗病、抗壓的治本之道,要從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觀做起。《人生不是特技表演》作者班.庫巴塞克( Ben Kubassek )在書中提到:「大多數人都聽過自己心中那股提醒自己休息的聲音,可悲的是,大多數人對這股內心的聲音置之不理 。」班.庫巴塞克曾經每週工作八十小時,工作上的壓力,讓他得到「職業倦怠症」,這段時間,他甚至想要自殺結束一切。班.庫巴塞克聽從醫師的話,到佛羅里達休假兩週半,在休息期間,他體悟到,過去他一切以工作為重,沒有均衡的生活。而均衡生活精髓是:
保持生活各層面的相同比重,「 當這星期工作量增加時,就必須增加休閒的時間。用腦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時間運動。」這個觀點,跟一般人的習慣大為不同。因為多數人總認為,工作太多就先犧牲休閒時間吧。班.庫巴塞克同時在書中指出,有兩成的人在壓力下,健康不會出問題,他們對壓力有免疫力,因為他們過著均衡生活,這是其他八成人所沒有做到的事。

事實上,當壓力過度時,身體還是會不斷的對我們發出訊號,問題只是,我們有仔細聆聽身體的聲音,調整我們的生活嗎?

「以前為了達成工作和目標,那種要把事情做好的『精神』力量太大,以致忽略身體發出的警示(長期腰痠背痛,以及下班後就疲倦、沒精神),我工作時甚至很難得覺得疲倦,沒想到,一生病,『代誌就很大條』。 」 四十六歲的唐基明,前年因血癌住院做長達半年的化學治療,她康復後最大的感想也是:
生活要均衡

忙碌之中要過均衡的生活,運用巧思做好時間管理就很重要。班.庫巴塞克舉例,如果你有三個目標分別是:每天花半小時運動、半小時獨處,半小時祈禱,其實你就可以在慢跑時一邊祈禱,或獨自散步半小時,也可以把陪家人的時間和運動時間併在一起。

有些休閒或運動,看似很花時間,其實反而是「賺」到了。 一位假日經常爬山的上班族指出,很多人在五天工作後,週六、日待在家看錄影帶或睡覺,但根據他的經驗,
週六、日強迫自己去爬山,雖然身體很累,但晚上睡得好,隔週再回職場上,會覺得充滿活力。上一週的工作壓力,透過爬山發散掉,也不會遞延到這一週。這就是工作量增加,運動也要增加的均衡例子。

「健康資產管理」也是一種投資
唐基明調整生命中的優先順序,每天運動 馬雨沛用「健康存摺」抵禦壓力和疾病

安法診所最近新推出休閒度假中心診所的概念,利用六天五夜的時間,讓參加者一邊度假,一邊學習重新調整身體,
收費高達新台幣十八萬八千元。可以想見,這樣的「行程」,參加者大概都是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不過,王桂良說,三月底第一期十二個名額已額滿,主要成員多半是企業主,因為他們覺得,花一個星期、十八、九萬元學會管理健康資產,也是在賺錢,也是另一種投資和「增值」。

過均衡生活,除了懂得適時抽離,同時也需要調整生命中的優先順序。唐基明說:「在醫院面對死亡威脅時,我最大的牽掛是十歲和十五歲的兩個孩子,既然他們如此重要,為什麼過去我的生活中,工作占去七五%時間,而留給家庭、小孩和自己的時間,卻只有二五%?當時我覺得我好慘,生活完全過錯了!」唐基明重回工作崗位後,她離開每天都有時間壓力的財務長工作,改當總稽核。工作上,她的時間壓力從每天拉長到一年。不僅如此,現在唐基明每天花一個小時運動,她比生病之前更神清氣爽。

「人生無常,變數永遠存在。」從癌症復元滿三年的馬雨沛如今有著不同的人生觀,她檢視過去七、八年的新聞工作,沒有留下真正有意義的片段。因此,她離開亮麗的主播台,當起金融研訓院顧問,策畫製作台灣金融發展史的電視節目,並同時擔任「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副理事長,「每天醒來,我覺得做這些工作很快樂,這才是我要的生活。」馬雨沛提出「健康存摺」的觀念:「健康是可以用累積的,現代人平常在健康上,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平時要有健康存款(如運動和健康飲食)。當處於壓力狀態下,如果存款簿內空無一物,當然會透支,免疫力全被擊垮。如果存款簿內有足夠的健康積蓄,就足以應付。」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關於 國民年金

國民年今金即將於10月1日開辦,在10月1日前有資格辦理勞保老年給付的同仁如下:

1.同公司服務滿25年
2.年滿55歲投保年資滿15年
3.年滿50歲勞保年資滿 25年

10/1開辦國民年金之前有兩個選擇;

1.10月1日前辦理勞保退保轉投國民年金
2.繼續參加勞保視新制勞保年金和和舊制孰優再決定。


一. 誰應加入國民年金?
1.除了已經參加公教人員保險‧勞工保險、軍人保險外
2.年滿25歲且未領取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公教人員保險‧勞工保險、軍人保險)
3.國民年金施行後十五年內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之年資未超過十五年者

二.國民年金每月保費計算:第一年以基本工資17280x6.5%x0.6(自付60%政府補助40%)=674元/ 月,以後每兩年調高0.5%至上限12%

三.年滿65歲每月請領金額(以目前17280當投保薪資):3000元(基本保障)+17280x0.65%x投保年 資 ,活越久領越多。
例:年齡55歲投保10年於65歲時領取 3000+17280x0.65%x10=4123元/月

四.勞保老年給付請領金額(舊制):投保薪資x年資(前15年每年1個基數後10年每年2個基數最高 45個基數)
例:年齡55歲投保25年投保薪資42000元 42000元x25年35基數=1470,000元

五.勞保老年給付年金制請領金額(新制)可能版本:1.最高五年投保薪資x投保年資x1.3% 2.最高三 年投保薪資x投保年資x1.5%( 尚在
爭取中)
例:1.最高五年投保金額平均為42000元 計算如下 :42000x25年 x1.3%=13650元/月 2.42000x25年x.1.5%=15750元/月




國民年金及勞保老年給付的重點整理
國民年金與勞保的關係
國民年金法目前已通過,並於97/10/01正式上路,敬老津貼也將走入歷史,對於勞保屆退人員是個必需注意的退休規劃的一環。

1.若未於97/09/10前退保,則未來勞保投保年資超過15年者,則無法加入國民年金。

2.若97/10/01國民年金上路後,勞保年資未滿15年仍可於領取勞保老年給付後,加入國民年金。

3.未來立院新會期若通過勞保年金的草案時,屆時
擁有舊制勞保年資者,未來可選擇一次領取or年金
方式領取勞保老年給付

"勞保退休金(老年給付)" 和 "新舊制的勞工退休金" 是不一樣的喔

轉載:yahoo知識

回答者: 佐助阿猴 ( 研究生 4 級 )
回答時間: 2005-05-02 20:58:20

勞保跟勞退完全是兩碼子事

勞保退休金(正確名稱為老年給付)跟現在分新舊制的勞工退休金不一樣的喔,勞保的老年給付完全沒改變

等於是說一個人一生中應該有2筆退休金才對,一筆是勞保老年給付(保勞保的),一筆是雇主給你的退休金

勞保老年給付並不受選擇新舊制的影響喔,只要有一直加勞保,勞保年資都是可以一起併計的,所以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年齡照舊不受勞退新舊制的影響

以上是針對勞保老年給付的問題回答

再提供你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條件:

勞保被保險人只要合於下列規定之一者,得請領老年給付:
1.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1年,男性年滿60歲,女性年滿55歲退職者
2.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15年,年滿55歲退職者
3.在同一投保單位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25年退職者
4.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25年,年滿50歲退職者
5.擔任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具有危險 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之工作合計滿5年,年滿55歲退職者

被保險人依前規定請領老年給付,給付標準依其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按其退職當月起前3年之平均月投保薪資,發給1個月老年給付,保險年資合計超過15年者,超過部份每年1年發給2個月老年給付,但最高以45個月為限,滿半年者以一年計

另外被保險人逾60歲繼續工作者,其逾60歲以後之保險年資最多以5年計,於退職時依前項規定核發老年給付,但合併60歲以前之老年給付者,最高以50個月為限

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轉載: 商業週刊---->與李嘉誠面對面》九○%時間 先想失敗

轉載: 商業週刊---->與李嘉誠面對面》九○%時間 先想失敗
整理者:劉佩修、曾如瑩

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應該是這樣。very kind,非常好的一個人,但如果人家欺負到你頭上,你不能畏縮,要有能力反抗。

有人問我做人成功的要訣為何?我認為做人成功最重要的條件是:讓你的敵人都相信你。要做到這樣,第一是誠信。我答應的事,明明吃虧都會做,這樣一來,很多 商業的事,人家說我答應的事,比簽合約還有用。曾經,我有個對手,人家問他,李嘉誠可靠嗎?他說:他講過的話,就算對自己不利,他還是按諾言照做,這點是 他的優點。答應人家的事,錯的還是照做。讓敵人都相信你,你就成功了。

舉個例子,有次,我們和一家擁有大幅土地的公司將進行合作,他 們公司有個董事跟其他的同業是好朋友,有利益的關係,就說為什麼要跟長江集團合作,不考慮其他的公司?他們主席(指董事長)說,跟李嘉誠合作,合約簽好以 後你就高枕無憂,麻煩就沒有,跟其他的人,合約簽好後,麻煩才開始。這是家大公司,公司全部的人包含高級主管都知道,結果沒有人敢講話,所以一次會議就通過。這個案子,長江集團賺了很多錢,對方也賺了很多錢,是雙贏。

敵人相信你不單只是誠信,敵人相信你是因為相信你不會傷害他。例如我是他的競爭者,但他相信我不會傷害他,不會用不恰當的手段來得到任何東西,或是傷害任何一個人。除了誠信,第二是自強不息,第三是真的要追求知識、準確的訊息。

最珍貴的基金理財課

轉載:

無責任投資論壇

今周刊 第559期文/楊紹華

「你看,這些區域都是當今地球上經濟前景最棒的市場,而且,每一檔基金都是我用四四三三法則辛苦篩選出來的優質基金。」躊躇猶豫了好一陣子,俞詩維這回終於下定決心,一口氣,單筆投資了六檔基金。時間是七月下旬。
電 腦螢幕顯示出他的投資明細,果然,無論是台股、拉丁美洲、韓國、東協等地,都被視為最具成長力道的市場,而他所投資的標的,也的確是在各區域分類當中表現 相對良好的基金。接下來,俞詩維的右手食指往螢幕右方緩緩移動,在盡頭處,滑鼠指標遇到了這樣一串殘酷數字:短短二十天內,總體基金淨值已經慘跌兩成以 上。

問題出在哪裡?時不我與,剛好買在次級房貸股災前的最後高點,這當然是問題之一,但俞詩維卻有更深刻的體認:「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的錢全都集中 壓在新興市場。」他自我反省,當時會在高點進場,是因為聽到太多身邊朋友賺錢的故事,忍不住的結果,不但買在高點,「而且有點腦充血的現象,一心只想要短 期獲利,所以眼裡只看到最會賺錢的新興市場,完全忘了風險。」

............

重新認識波動風險
七五%投資人未考慮風險因素


什麼是波動風險?簡單地說,就是「短時間內市場異常變動」的風險。乍聽之下似 是想當然耳,投資嘛!本來就是有漲有跌,有急漲也會急跌,這個道理連投資菜鳥都知道。可惜,簡單的道理往往容易被人遺忘,九月初,美國《商業周刊》封面標 題是這樣為次級房貸風暴寫下注腳:「在到處都是金錢的年代,專家們忘記了最簡單的一件事--派對總是會結束的。」

檢視股災,因為忘記這是個會波動的市場,專家們忽視房地產景氣衰退對相關商品價格的向下撩撥力道。美國財經官員不斷強調次級房貸的金額不高,卻忘了 市場價格波動並非單純決定於理性基本面,否則,價格波動又怎會釀成一場股災?忘了「連菜鳥都懂」的波動風險,美國聯準會(Fed)也被迫忘記情勢燃眉的通 膨壓力,利率態度只能由升轉降;歐洲央行被迫釋出四兆台幣,花上比九一一事件更多的資金代價,勉力支撐羸弱的市場信心。


波動風險可以撼動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自然,也會讓個人財富一夕間迅速翻盤。俞詩維回想七月下旬的投資決定:「本來我是想拿出手邊所有的資 金來全力一搏,好險,最後我只拿了其中三成。」試想,如果當時他把所有資金「全梭了」,恐怕長期工作累積的財富也已完全覆沒在波動風險之中,再也沒有閒情 逸致討論他的股災經驗,或者該說,討論他的悲劇。

..........

就像多數的投信投顧業的專家一樣,寶源投顧研究部協理林鴻胤也認為,股災後是投資人進場布局的最好時機,不過,他的理由不只是從危機入市撿便宜的價 值投資法則出發,「重點在於,投資人這個時候最能體會風險,最能把波動風險當成一回事。」林鴻胤強調,只有認清風險存在的事實,才能冷靜思考降低風險的方 法,接下來,你會接納一些聽來無趣的投資真理,而這些不太起眼的投資真理,卻能夠讓你安安穩穩富足一生。

在台北市經營牙醫診所的陳醫師,過去也曾在一九九八年金融風暴、二○○二年網路泡沫災難當中賠錢出場,「面對投資市場,要永遠抱持謙卑的態度!」他 語重心長地舉例,投資就像投手,再怎麼厲害,也不能保證下一球不會失投、不會被打全壘打,能做的,就是永遠謹慎地投出手中的每一球。除了順便讚美一下台灣 之光王建民,他也提出自己這波股災未受傷的原因,只不過,聽來真的有些無趣:「之前的經驗告訴我,投資賺錢這件事,不能用太多的資金。」

雖然無趣,但不妨細細思考陳醫師的投資邏輯,可以發現,因為看清了風險,才能開始認真思考現金與投資額的適當配置比重。而把這個最簡單的配置觀念加以延伸,就是眾多專家一致認同的克制波動風險最佳法則--資產配置。

在基金理財領域中,這是個常被提到的說法:國外專業機構曾對美國退休基金進行研究,發現一九七七至一九八七年間,美國退休基金所獲得的投資報酬,竟 有九一.五%是歸功於資產配置,至於選股對績效的影響比重不到五%。如果說,波動風險是消滅投資報酬的最大殺手,那麼,從美國退休基金的經驗可知,資產配 置就是對抗這個績效殺手的最強防禦。


第一堂課:重視資產配置
股債雙向布局 抗跌力道強勁


如果說,股災讓投資人重新認識波動風險,那麼,認識波動風險所帶給投資人的第一堂課,就是重新思考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兩個月前,我們的業 務要和客戶討論資產配置,根本沒人聽得下去,因為當時的市場氣氛太樂觀了。」德盛安聯二○二○目標基金經理人朱彥忠的說法,印證股災前投資人對風險的普遍 忽略;而德盛安聯二○一五、二○二○、二○三○等三檔目標基金的整體表現,則印證資產配置對於減緩波動風險的正面價值。

基本上,三檔目標基金分別是為了計畫將在二○一五年、二○二○年、二○三○年退休的投資人所設計,其中,二○一五基金的投資人因為將在八年後退休, 所餘時間較短,因此基金操作風格偏向保守,在股災之前,該檔基金的股、債配置是二五%與七五%比重;至於二○二○、二○三○基金,則分別持有四五%及八○ %的股票。

不同的股債配置,明顯展現不同程度的抗跌力道,以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十七日股災期間的淨值跌幅來看,持股比重最高的二○三○基金,淨值跌幅為七.七 %,二○二○基金跌幅為三.九%,至於股債配置絕對保守的二○一五基金,股災期間則僅有一.七%的淨值衰退。以上數據的重點,不在於三檔基金表現是否優於 大盤或其他基金,而是可以清楚發現,專家們老生常談的資產配置,的確是對抗波動風險的最佳方法。

除了股、債兩種工具的配置之外,富蘭克林投顧資深經理羅尤美則從基金的投資市場範圍來解釋資產配置的抗跌功能。股災期間,美國雖是禍首,但美國股票 型基金的跌幅並不特別嚴重,同樣爆出次級房貸重大地雷的歐洲,基金跌幅亦相對較輕,事實上,被認為適合當作基金投資「核心部位」的歐洲、美國及全球股票型 等三種基金,股災期間的跌幅多半都能控制在一成以內。

在資產配置的法則當中,核心部位強調的是中長期增值效果,衛星部位則是用來掌握波段價差的機會財。財經作家阮慕驊如此定義:「核心部位是人生財富基 礎,是完成生命週期各階段理財目標的主要力量。至於衛星部位,只是伺機加速理財目標達成的時間。」依據這樣的任務分派,屬於財富主力的核心部位需要相對較 高的穩定度,才不會造成所有財富瞬間翻船的窘境,衛星部位則可容許較高風險,但它畢竟只是資產配置的周邊配菜,投入資金不宜過度。


「問題是,這幾年很多人把配菜當成主菜來吃。」林鴻胤提出他對基金市場的觀察,近年來,基金公司大量採用「故事行銷」的手法推廣基金,「奢 華精品的故事、當地產大亨的故事、當高速公路主人的故事,故事太短不精采,但故事說得太長太遠,投資人會誤以為長期穩定的收益來源代表這檔基金沒有短期波 動風險。」他強調,這些基金或許是符合趨勢的好基金,但因為包裝手法,容易讓人誤以為符合趨勢就沒有波動風險,說穿了,這類主題式基金就是一種特定產業基 金,是為了增加投資組合多元化的配菜,波動不低。

第二堂課:理性入市
市場回歸基本面 進場時機正好


這也是林鴻胤認為股災後是投資人著手資產配置最佳時機的原因之一,「這下子,大家應該看得比較清楚了,也比較知道,選基金時不能只憑題材想像,還要從基金過去的表現當中評估風險。」

是的,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但過去績效卻能顯現出這檔基金的實際操作風格,成立時間愈長的基金,投資人愈能從中看清這檔基金的真實表現,挑選適 合自己風格的基金,這是完成資產配置的最後一步。據《今周刊》的問卷調查顯示,國內投資人在選擇基金時,僅有五%會考慮基金成立時間的長短,這或許是過去 幾年主題式基金經常被誤認為是核心部位成員的原因。

股災讓投資人認真思考資產配置,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進行資產配置的最佳時機。「現在值得進場的原因,是全球股市瞬間回歸標準值。」朱彥忠認為,在 經過股災修正後,現階段全球股市回到最合理的價位區間,就像媽媽走進一個價錢最公道的菜市場一樣,不必擔心哪個東西價錢太貴而少買一點,也不會因為哪個東 西正好便宜而多買一點,可以完完全全從需求出發,買到最適量的菜色組合。

在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的眼裡,這波股災的最大意義就是「還原」,不但是讓全球投資氣氛從過度樂觀還原理性,也讓各地市場指數還原到年初 時的理性水準。以道瓊指數來看,在股災期間的最低點,約莫相當於今年一月的指數水位,此外,包括英股、法股,以及屬於新興市場的台股指數,都被股災這把刮 刀一刀刮去了投機心態所堆砌的超漲部分,回到今年第一季的價位區間,重新蓄積反彈能量。「以現在的市場狀況,投資人不必想太多,可以完全依照本身需求,建 構資產配置。」朱彥忠強調。


第三堂課:目標投資
認清自己投資需求 擬定操作策略


需求,就是投資目的。事實上,這是進行所有投資行為之前首先必須釐清的第一要點。確定了投資目的,才能以此計算出完成目的所需要投資報酬 率,設定了投資報酬率,才能進行兼顧風險控管與獲利空間的資產配置,並且擬定操作策略。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設定投資目的及報酬率,那麼,前面所說的風險評 估、資產配置等等,都會失去最基本的衡量基礎。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賴慧媛小姐,就曾犯過這種錯誤。雖然在二○○一年拿到第一份薪水之後就投資富達歐洲基金,但當時只是跟著身邊朋友起鬨,沒有預設投 資目的與報酬率目標。「沒有目標,就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什麼結果,然後,很容易被對帳單上的短期數字嚇到。」九一一事件,富達歐洲淨值急跌,賴慧媛看到對帳 單上的虧損數字,決定認賠出場。

幸好,這次的認賠殺出,讓她學習到「目標導向」的投資觀念,也扭轉她接下來的投資命運。「朋友說,買這檔基金的目的是存錢,既然是存錢,只要五年下來的年化報酬率比同期定存利率高就好,以歐洲市場的經濟穩定度來說,五年的報酬率一定能高於定存。」

「我開始思考,原來,確定投資目的是最重要的,可依照報酬目標找出適合的基金;知道自己期望的是多久期間的報酬表現,不會被短期波動嚇到;另外,心 裡會很清楚買進這檔基金的理由,這會讓人進退有據。」賴慧媛再度投資富達歐洲基金,其間經過科技股泡沫、SARS等事件,都未動搖她的投資信心,去年十月 獲利了結,五年下來報酬率約一○○%。

隨後,她提撥部分資金轉進新興市場,試圖以衛星配置的概念掌握機會財,「報酬率目標是平均一年一五%;買進這檔基金的理由,一方面是看好新興市場中 產階級消費力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另方面,是看好這個基金團隊。」在這一波股災期間,賴慧媛持續加碼:「次級房貸不會讓新興國家中產階級興起的趨勢不見,我 的基金也沒有更換團隊,既然買進這檔基金的理由都還存在,那麼,不但不必贖回,反而應該趁低加碼才是。」


因為投資目的明確,所以她能完全掌握自己的資產配置及操作準則,在面對波動風險時,也能保持理性從容因應,不會因為恐慌而造成非理性的進出動作。

操作的理性與非理性,原來就是取決於投資目的是否明確。如果你在股災期間曾因非理性恐慌而錯殺投資部位,那麼,採取目標導向的投資策略,就是這波股災帶給你的最佳啟示。

聯傑財務顧問執行長蕭碧華說:「確立投資目標是小額投資致富的第一條件。」某種程度上,基金像是磚石,而投資目標則是你不同階段的施工方向,今年打基礎、明年砌牆面,慢慢的,循序構築屬於自己的財富人生。

回頭想想專家們怎麼提醒投資人的股災教訓?因為重新認識風險,所以此時最能接納資產配置觀念,既然資產配置是完成投資目標的最佳方式,那麼,此刻的確就是投資人勾勒人生財富工程圖、擬定投資目標、展開富足人生的最佳時點。

兩大弊病,扼殺你的投資績效!

弊病1:不考慮波動風險

輕忽短期下跌的傷害,造成財富一夕翻盤
Q:您認為波動風險是選擇基金的重要考量嗎?(回答「是」的比率)分析:各類型投資人中,注意波動風險者普遍低於30%,整體平均則為25.4%,多數投資人容易輕忽短期下跌的傷害,造成財富一夕翻盤。


弊病2:不考慮成立時間長短

錯估投資風格,易影響資產配置的正確性
Q:您認為基金成立時間長短是選擇基金的重要考量嗎?(回答「是」的比率)分析:各類投資人留意基金成立時間長短的比重普遍低於5%,整體平均則為4.5%,在缺乏歷史資訊做為判斷基礎下,容易錯估基金風格,買錯基金。

資產配置的三大課題


股票多一點?債券多一點?

依據朱彥忠的過去經驗,若投資組合當中的股債比重為五比五時,相對於全球股市,這個投資組合應能發揮40%左右的抗跌力道,也就是說,會比全球股市少跌四成,如果全球股市下跌10%,這個投資組合的跌幅應能控制在6%上下。以此為判斷基準,投資人可依照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概略找到股債配置比重的基本方向。


全球多一點?區域多一點?

羅尤美表示,若以全球、歐洲、美國等股市的波動風險為中間值,那麼,新興市場或特定產業基金的股價波動會比中間值高出一至一‧五倍,新興市場債、一 般公司債的波動風險則是中間值的六成或一半,至於政府債或信評等級較高的債券,風險只有中間值的20%。投資人可視個人屬性,挑出適量的主菜與配菜組合, 建立核心與衛星部位資產配置。

老基金?新基金?

在決定了股債與投資區域的配置之後,最後一步,就是挑選適合自己風格的基金商品。林鴻胤表示,基金的操作風格可以從過去長期績效表現當中看出端倪, 因此,基本上,有歷史的基金會比新基金適合作為布局重點。至於新基金,並非不能投資,但最好是有同集團的同類型基金可供參考,大致推敲這個基金團隊對於這 類基金的操作風格。

設定投資目標的五個原則


明確的:投資目標必須明確具體,不能只說出國玩,要說幾年之後去哪玩。

可量化:明確具體的目的,才能轉換為明確金額數字,進而訂定報酬目標。

可達成的:金額不能是個天文數字,必須是可能達成的。

現實的:在這裡,現實的意義就是「看得見好處」,於是,你才會樂於追求。

時間表:投資目標的設定必須附加時間表,一方面確定進度,另方面追求加速。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癌症醫療費驚人 怎麼保最划算?

轉載於 : Money+理財家

陳太太2年前罹患乳癌,進行切除手術,加上後續的化療等治療,第一次住院就住了121天;出院後沒多久,因癌細胞轉移到子宮、卵巢,陳太太又再次住院治療,這次住了200多天,目前病情已經獲得控制。

在住院期間,陳太太選擇住雙人病房(健保房通常為3人房,免補差額),每天必須補差額1,500元,另外還自費施打免疫性高蛋白、止吐劑、營養針,並選擇比較不會引起嘔吐的自費用藥,第1次住院總共花了80多萬元。

還好陳太太有購買防癌險,住院一天保險理賠6,000元,第一次住院總共申請到70多萬的保險金,彌補了龐大的醫療費用。「當初只是趁著保費便宜買家庭防 癌險,沒想到真的幫助很大。」陳先生表示,歷經太太重病,體會到癌症醫療花費難以想像,就連在銀行上班年薪百萬的他也覺得負擔相當沉重。

標靶治療、健康食品 花費昂貴

另一名乳癌患者蔡小姐則是選擇採用「標靶治療」,雖然不用住院,但因標靶治療屬於新的藥品,還沒開放健保給付,6次療程總共要自費36萬元。標靶治 療藥物費用不但健保不給付,連癌症險也不理賠,加上蔡小姐沒有住院,最後只申請到7萬元的保險理賠金,自己要負擔將近30萬元的醫療費。

「標靶治療是個錢坑,是個無底洞。」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執行長邱仲峰不諱言的表示,不管是任何新的技術或是標靶治療,能把癌症治療好的比例仍然 是很低的,這些新的藥物技術只能延長病患幾個月的生命,但是卻要花費100萬~200萬元,而且這些治療還有併發症等副作用。

儘管不見得有效,但因為資訊的發達,愈來愈多病患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花錢買一線生機,甚至有人是散盡家財換命,卻不見得花了大錢就能把病治好,反倒讓家人背負龐大的醫療債務。

除了標靶治療、免疫性高蛋白、止吐劑等昂貴的自費藥材,癌症病患或其家屬還會花大把鈔票買健康食品或是偏方。邱仲峰表示,平均每個癌症病患約花100萬元吃健康食品,再加上癌症患者終止工作,家人也辭去工作專心照顧,才會讓家庭經濟陷入困頓。

提高防癌險住院日額 輔以實支實付

正因癌症醫療費用可觀,隨著環境汙染等因素,國人罹患癌症的機率愈來愈高,購買防癌險成為轉嫁風險的方法之一。處理過各種癌症理賠案例的台灣人壽區經理邱 子綸表示,以國人最常見的10大癌症來說,儘管住院天數、總花費因病情而異,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是一般來說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都有健保給付,病人 需要自費、花最多錢的反而是自費用藥的部分,而這些特殊用藥不一定每家防癌險都有理賠,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癌症住院日額的理賠金額。

以單人房每日須補差額3,000~5,000元來看,防癌險住院日額理賠金至少要3,000元起跳。以3,000元來說,如果選擇住健保病房不升等,病患可以拿每天3,000元的理賠金支付自費用藥、營養補充品等。

只是3,000元對照上述的實際案例來看,恐怕還是不夠,邱子綸建議,如果想要足夠的保障,不建議進一步提高防癌險的住院日額理賠,而是搭配終身醫療險以 及實支實付醫療險,以免排擠癌症以外的住院醫療保障。如果購買終身醫療住院日額理賠金至少3,000元的保單,再加上住院日額理賠至少3,000元的防癌 險,等於1天就有6,000元的補貼,住院30天就有18萬元,對於一般中度癌症患者來說,可以減輕不少負擔。

至於標靶治療、免疫性高蛋白等高貴自費用藥的醫療缺口,則建議用實支實付醫療險來彌補。邱子綸表示,住院實支實付醫療險給付方式可分為住院日額或是提供一定額度的雜項給付,病患可以選擇用雜項的方式申請理賠,來支付標靶治療等費用。

目前市面上住院日額3,000元防癌險,住院日額3,000元終身醫療險,加上當次住院雜項給付20萬元的實支實付醫療險組合保險套餐來看,年繳保費至少 6萬元起跳,保費雖然較重,不過這種組合已能兼顧癌症與癌症之外疾病住院的相關醫療開銷保障。預算有限的家庭,也可考慮酌量減低保費最重的終身醫療險,譬 如降低住院日額理賠金額,也能有效壓低總保費開銷。

保存正本收據 療程做完再申請診斷證明

當然要申請理賠金,完整的診斷證明不可少。邱子綸建議最好等整個療程做完再一併申請一張診斷證明書,請醫師註明清楚總共化療次數、住院天數、開刀、住院日 期等,愈詳細愈好。而自費用藥部分就要用正本收據申請實支實付的雜項理賠,由於收據副本偶爾還是會有理賠爭議,病患最好保存好正本收據,避免產生糾紛。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防癌險一定要增加保險費豁免的保障項目,罹患癌症後即可不用繳交保費,減輕負擔,還能繼續享有保障。隨著年紀增加,罹癌的風險也大增,購買防癌險不只是買個安心,還是要定期檢視保障夠不夠,才能真正派上用場。
資料來源:台灣人壽